当前位置: 首页>五位一体

【新春走基层】林芝兰草:从山上到“下山”

发布时间:2024-02-01 作者: 来源:西藏林芝网

巨大的垂直海拔差异和复杂的自然条件使得林芝成为了一个野生兰科植物得天独厚的乐园,在墨脱、察隅、波密的广袤森林里,各类兰科植物竞相生长,成为点缀高山谷壑的一抹幽香。如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把绿水青山转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一场兰草从山上到“下山”的旅程由此展开……

冬日的墨脱依然温暖如春,格林村旁的森林里,村主任多杰平措带着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再次走进这里,观察兰草生长情况。研究显示,墨脱县是中国兰科植物物种丰富度较高的9个县之一,是我国野生兰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对墨脱来说,发展的第一步就是保护。

墨脱县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刘震说:“据不完全统计,墨脱县分布的野生兰科植物有400余种,秀丽兜兰、暖地杓兰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墨脱金线兰是以墨脱命名的,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

墨脱群众世代爱兰、世代种兰、世代护兰。怎样让群众从保护兰花中受益?我市各级政府一直在思考并积极探索优势转化的路径。

“我们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推进像组培室标准化特色兰花产业设施栽培的一些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推动人工繁育,并开展仿野生栽培,发展林下经济,让群众在参与生态建设中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刘震说。

如今,林芝市将兰科植物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在林芝市中心苗圃兰科植物人工繁育示范基地里,各式各样的兰草映入眼帘,散发着阵阵幽香。

眼前的这些兰草正是通过分株扩繁、组织培养等技术,实现人工繁育的。虎头兰、莎草兰、金线兰……一株株兰草从长在深山人未识,到现在实现了人工培育。

跟随工作人员,我们来到了组培室,这里正是兰草“下山”的重要一环。

组培室内,工作人员忙着为组培兰草幼苗进行接种,这些幼苗在不久后就可以移栽。

西藏农牧学院科研助理郑敏说:“我们在组培中有一个芽增殖,增殖完成进行转接后放在组培室、温室大棚进行育苗,育苗完成后就可以对它进行移栽,组培室主要是对兰科植物的外植体进行组培,对兰科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自由调节,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气候、温度,提高兰科植物的存活率和生长率。”

20234月,王忠斌开始带领团队在基地开展野生兰科植物人工繁育工作,目前基地兰草已经成功繁育5万余株。

此外,市科技局同样为兰草产业的发展壮大积极献策、集智聚力。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科技开发交流服务中心主任魏远征说:“科技局在人工培育方面主要扮演着孵化器和加速器的角色,一方面充分发挥科技援藏的平台优势,组织相关科研力量打造兰花种质资源中心,攻克相关技术难题,为资源化利用铺平道路,另一方面通过相关标准的制定和示范推广加速产业化,此外,本项目的实施单位包括华南国家植物园、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自治区高原生物研究所,为本地技术人员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撑。”

推动林芝兰科植物资源保护和人工繁育工作,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创建生态文明高地的现实需要,也是立足林芝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举措,将有力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兰草“下山”之后,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未来,我市将以墨脱县为重点,大力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兰花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工培育兰草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一条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生态绿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