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的墨脱,雨水连绵。
一侧是奔涌的雅鲁藏布江水,一侧是巍峨连绵的群山。
从扎墨公路主道分岔,不过10多分钟的车程便可抵达达木珞巴民族乡。珞巴,藏语意为“南方人”。达木,藏语意为“老虎”。据说以前山上经常有老虎出没,“达木”因此得名。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变迁,如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生活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幸福的笑容,绽放在他们憨厚的脸上,就像暖暖的风,轻轻吹拂在一片片芭蕉叶上……
达木珞巴民族乡
十年之前,达木乡交通状况较差,信息闭塞,农村供水不便,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贫困面大,整体贫困程度深。
十年之后,扎墨公路建成通车,打通了峡谷壁垒,促进了达木乡与外界的交流交融,为远在大山深处的人们带来福音。
十年间,达木珞巴民族乡基层农牧区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全乡经济收入以农副业产品种植、劳务输出和运输为主,以特色产业种养殖、林下资源采集、旅游发展为辅。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扎木珞巴民族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6940.70元。
坚持抓好粮食生产,努力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稳步实现了茶香稻香瓜果香、山绿水绿蔬菜绿的良性格局;乡域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城镇建设面貌焕然一新;群众素质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持续进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扎木珞巴民族乡整体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219国道的修缮扩建,成为达木与格当互帮互助的连接纽带。乡村公路的全面完善,让群众告别了人背马驼的艰难时代。新修及硬化道路3条,辖区内4个村全面完成道路硬化16条,串户路24条。茅草房、毛坯房成了永久的回忆,小平房、小别墅建起来了,房屋前后种上了花草树木,小院干净整洁、清秀美丽,村民的心也跟着亮堂了起来。
扎西和他的家人(历史图片)
达木村的扎西在自家院子里创办了珞巴民俗馆,格外引人注目。里面有珞巴族狩猎工具、生产生活用具和场景模拟及珞巴服饰、藤竹编艺术展示等。就在这间民俗馆里,扎西经常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展示藤竹编艺术,自豪地介绍珞巴族的风俗民情,还给客人表演歌舞,让游客感受独特的珞巴文化。
如今本地的珞巴族群众,在茶余饭后,都会到活动广场聊天娱乐或是跟着音乐跳起欢快的锅庄。懂生活、更浪漫的群众,还会带上家人,邀约三五老友,寻个风景好的地方载歌载舞、烧烤野炊,日子过得舒心而惬意。
十年踪迹十年心。
十年来,达木珞巴民族乡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群众转移就业,从刀耕火种的年代走向多渠道多方向多元化就业的新时代。
回首近10年,达木珞巴民族乡承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锚定“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导向,聚焦“四件大事”的关键指引,注重绿色产业和珞巴文化的互融互促,注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实现了以茶产业为支撑,珞巴文化旅游产业为纽带,林下种植产业为补充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林下种植经济(历史图片)
惠民,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给地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的达木带来了新发展、新变化。
抢抓机遇,立足于生态产业发展,多种产业齐头并进。
瞄准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发挥茶产业主导地位优势,发挥林下资源禀赋环境,依托219线、559线交通要道,量身定制发展思路,盘活乡村资源,汇聚发展合力,努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互融互促,力争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
以茶产业为绿色生态主导产业,采用乡镇统筹、村集体监管、联户自治的管理模式,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新模式,激发两级管理效能,激活群众参与活力,茶产业收益逐年攀升。建成茶园9个,总面积达1744.1亩。
采摘野花椒
开发食用菌、藏药材林下经济种植,解决了自然资源保护区可开发用地少的问题,目前,全乡林下食用菌涵盖了木耳、平菇、羊肚菌等多个品种,并有着一体化销售途径。同时,林下藏药材已初具规模,藏药材种植覆盖20亩山林,主打七叶一枝花主流药材;积极回收闲置温室大棚,开展藏红花、羊肚菌种植,每季采摘效益可观;
依托护林员、生态岗位人员、党员防火突击队,在森林防火、人居环境、乡村治理上持续发力。乡里为各村申请配备了保洁车辆,实现村居垃圾的有序治理,沿线设置公共厕所,开展红色广播宣传,远程教育平台学习,森林防火增湿,切实以坚实的基层组织堡垒为保障,维护了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谐。
农村客运班车的开通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达木村的桑旦卓玛告诉我们,“如今从县城回到达木乡,我只花了19元。以前搭车回乡,路费要150元。坐公交既方便又实惠。”通乡客运从根本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出行贵的问题,正在成为乡亲们的“首选”出行方式。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不管是藏族、汉族还是门巴族、珞巴族,都要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共同富裕……”村民古鲁掷地有声的宣讲时常在村委会办公楼内响起。2019年,古鲁被评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为民族团结、乡风文明建设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古鲁创建合作社,不等不靠,带领群众致富。达木村的陈顺金、蔡立平,珠村益琼,卡布村的布赤等都是民族团结家庭的代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喜闻乐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入人心。
文艺演出
内外发力,着眼于珞巴文化弘扬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将民族团结贯穿到乡村治理的全过程,赋予新时代珞巴文化新内涵。创建乡村两级珞巴文化文艺队,鼓励优秀青年加入其中,组织开展歌舞编排,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生活娱乐,还激发了群众对珞巴文化的认可和保护,赓续懂珞巴、爱珞巴的民族血脉,切实让每一个珞巴人,都是珞巴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十年征程发展结硕果,今非昔比的达木珞巴民族乡,正以激昂的新姿态,阔步走在新时代康庄大道上。
古老的珞巴、崭新的达木,新的蓝图,在嘎隆曲畔悄悄描绘;甜蜜的幸福感,在珞巴人心里悄悄生长……
西藏自治区部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