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林芝市人民医院举行“五大中心”揭牌仪式。仪式上,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刘光明,林芝市政府副市长玉珍,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李建中,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领队陈虎,林芝市政协副主席、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边巴卓玛,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曾进胜、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卢永刚、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郭遂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副院长王洪涛、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陈敦金和林芝市人民医院院长王晟,共同为林芝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揭牌,标志着林芝市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全面建成。
在临床医学上,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重度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新生儿已成为威胁群众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的主要重大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等特征。因此,为完善危急重症急诊急救体系,2019年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藏伊始,决定协助林芝市人民医院集中力量建设“五大中心”。近年来,在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倾力帮扶下,林芝市人民医院以复杂重症、疑难病例为抓手,细化“院包科”任务,全力推进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五大中心”建设,打通快速救治通道,着力提高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能力。
01胸痛中心
本地医生援藏带,带好医生救援藏
“我们的技术都是广东省医疗援藏专家传授的,现在能够合力救治来自广东省的医疗援藏专家,我们感到非常高兴。”林芝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次仁罗布和普布扎西发自内心地说。
2022年4月,在米林县援藏的援藏医生,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在林芝市卫生健康委的统筹协调下,林芝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开通绿色通道,由次仁罗布和普布扎西两位医生,为其实施了冠状动脉介入手术,从送入急诊到血管开通不超过20分钟。
次仁罗布和普布扎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医务人员,通过广东“组团式”医疗援藏“传帮带”师带徒的带动作用,目前,包括他们两人在内,林芝市人民医院已有3名能够独立进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本地医生。
2017年启动胸痛中心建设以来,广东省人民医院先后选派黄晓忠、梁远红、黄英杰3名专家前来林芝市人民医院开展帮扶,从制度建设、组织构架、人员配置、设备配备及网络建设等方面多举措齐头并进,通过规范诊治流程、优化救治措施、搭建多学科联合平台,不断提升综合救治能力。目前已经实现了包括冠脉介入,电生理技术,先心病介入以及周围血管介入四大类心血管诊疗技术的全覆盖及心血管诊疗技术全生命周期的覆盖。
2020年11月16日,林芝市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在西藏七个地市级医院首家取得中国胸痛中心总部标准版胸痛中心认证。
“胸痛中心建成后,2021年共完成冠脉手术150台,其中急性心梗需要急诊手术的23台,对于急性胸痛的病人,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们有专门的绿色通道,完成心电图时间4.4分钟,床旁快速检测肌钙蛋白,抽血到获取报告时间为16.71分钟,自行来医院的胸痛患者平均D-to-B(进门到血管开通时间)为60分钟,最快18分钟,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很好地为林芝市所有胸痛病人保驾护航。”医疗援藏专家黄英杰说道。
目前,胸痛中心核心科室急诊科、介入室、心内科及重症监护室均能够按照胸痛中心流程及时间节点救治胸痛患者,已逐步建立完善了本院胸痛救治体系及网络医院的协同救治体系。医院除了完成相关手术治疗外,还将持续优化胸痛救治各项工作流程,持续向社会普及胸痛和心血管健康知识。进一步强化网络医院联系,定期开展培训,推动周边县乡医疗机构开展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工作。
02卒中中心
用行动捍卫生命的本源
“患者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发病第4天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由20分降至11分,第10天进一步降低至3分,能在家人扶持下行走,现已康复出院,这是我们目前接诊的年龄最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医疗援藏专家冼文彪介绍道。2022年4月,林芝市人民医院接诊了一位85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卒中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在到院1小时内对患者进行了静脉溶栓、监护治疗,这位高龄卒中患者成功转危为安,有效避免了卒中后重度残疾的可能。
急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起病急、进展快、诊断难、治疗时间窗短特点,如果脑梗塞在发病6小时内到达有静脉溶栓条件的医院接受治疗,症状可立即改善或治愈。成立卒中中心,就是把多学科联合起来,在抢救生命的同时,也尽可能减少卒中对患者的伤害。
2019年7月,在广东省医疗援藏专家邢世会的帮助下,林芝市人民医院启动卒中中心建设,成立卒中中心管理委员会及急诊卒中救治小组,完善脑卒中救治流程与诊疗规范,使用国家卒中中心建设管理平台录入数据,逐步建立多学科联合例会制度,联合查房制度,联合会诊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联合讨论制度,临床质控制度,挂牌成立“初级卒中中心”。
2020年8月开始,医疗援藏专家郑一帆、邱家琦接续做好林芝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建设,开设卒中筛查门诊,与医院体检中心、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病房建立分诊转诊机制,与林芝地区7家二级或县级医院建立了区域卒中救治网络医联体。
2021年8月,在医疗援藏专家冼文彪的帮扶下,医院加强脑卒中中心区域协作,围绕急性卒中救治与本地区120及县级医院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建立1小时卒中急救圈制度;以建设单位为中心,实现以1小时车程距离为半径的区域覆盖建设;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急性卒中的诊治水平。
2022年1月,林芝市人民医院顺利通过国家综合防治卒中中心的考核和授牌,成为西藏自治区领先通过国家卒中中心认证的医疗单位之一。目前,林芝市人民医院卒中救治绿色通道24小时高效运行,每年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超过10例,实现DNT(患者发病到达医院至使用溶栓药物治疗的这一时间)最快32分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患者生命救治赢得宝贵时间。
03创伤中心
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创伤急救体系建设
成立骨关节置换多学科MDT团队,制定一系列MDT规范流程、项目开展申报表、患者知情同意书和专家会诊记录表等标准化文书,推动MDT项目开展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建设,联合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精准医疗研究分会挂牌“高原骨关节病研究基地”,成立高原骨关节疾病主动健康管理学堂……张荣凯、黎润光、陈雷雷、吴桂勤、陈群群、郇松玮,在一位位医疗援藏专家的接力帮扶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林芝市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目前已经完成了框架建设和内涵建设,正处于平台建设时期,并积极与内地高水平创伤救治医院交流学习,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与六县一区的人民医院、藏医院建立创伤救治协助网络,于2021年成为中国创伤联盟藏东南的区域创伤救治中心。
“我们用时19天分批走访林芝市的6个县、15个乡镇、29个村,成功完成林芝市283名大骨节病患者筛查工作,其中符合手术指征且有意愿进行髋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35名、非假体手术患者15名,目前已顺利完成19名患者的手术。”来自广东省的医疗援藏专家吴桂勤说道。他和陈群群、郇松玮、梁波等医疗援藏专家以及本地医务人员组成专家团队,配合林芝市卫生健康委和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六县一区乡镇开展大骨节病筛查。
开展大骨节病筛查是医疗援藏专家和本地医务人员响应《西藏自治区大骨节病患者救治救助行动方案(2021-2022年)》的具体体现,也是林芝市人民医院推进创伤救治中心建设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受林芝地区高海拔、高寒缺氧气候及群众生活习惯的影响,群众骨关节疾病的发病率较高,致使很多群众因此丧失劳动能力,严重的甚至导致残疾。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林芝市委、林芝市卫生健康委的高度重视下,大骨节病患者救治救助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截至目前已开展骨关节置换手术380多例,关节手术量居全区“1+7”医院的前列。为强化困难患者救治,在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和林芝市卫生健康委的倾力支持下,林芝市人民医院组织实施农牧民骨关节置换手术慈善补助计划,自2019年起,先后为3批103名农牧民群众开展了髋膝关节置换手术,并兑现健步行计划补助每人5000元,共计补助50余万元。
为使高原骨关节疾病防治作出更为积极的探索,林芝市人民医院将通过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协调整合并赋载一批国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如骨关节3D打印技术,并通过医疗援藏帮扶带教本地医疗人才掌握此类技术,推动术中3D导航技术和广东企业自主研发的骨科手术机器人使用,采用人体骨骼肌设备助力早期快速康复等,更好造福雪域高原各族群众。
04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托起未来的希望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分之百努力”,这是林芝市人民医院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每位医护人员时刻铭记在心中的工作目标。林芝市人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成立于2018年,成立以来收治了超百例早产婴儿,其中又以极低出生体重儿居多,最低出生体重仅1000克,抢救治疗难度极大。
以林芝市人民医院NICU成功抢救的28周早产患儿为例,出生时体重800克,由于患儿胎龄小,出生体重低,伴有窒息,存在感染,同时并发动脉导管未闭、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种种因素导致患儿救治极其困难,但在医疗援藏专家的带领下,通过林芝市人民医院NICU医护人员20余天的合力救治,患儿病情好转,生命体征稳定,成功撤下呼吸支持设备。
林芝市人民医院NICU年均抢救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重度窒息、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肺出血、中毒性脑病等危重病人40多人次,病人的信任度及满意度也不断提升,患儿家属赠送的锦旗不计其数。
在推进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的同时,林芝市人民医院危重儿童救治工作也在持续开展中。2022年3月,一位2月龄的危重患儿出现急性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经过病情评估及病历收集后,被初步诊断为急性喉梗阻(Ⅲ度)伴随重症肺炎。在医疗援藏专家梁宇峰的带领下,从患儿入院当天开始管床医生每天进行详细地床旁查房,同时开展科内讨论,深入分析病情变化和规范指导治疗计划,经过14天的治疗,患儿从危重情况逐渐稳定,成功出院。
在张亚停、吴渚、李生成、梁宇峰等医疗援藏专家的帮扶下,林芝市人民医院已完成危重症儿童救治中心(PICU)的改造建设,专科医护人员已完成系统培训,医疗设备配置也已安装到位,预计2022年6月底前能够实现开科。
“儿童及新生儿患儿不同于成人患者,医护人员要不停观察他们的病情变化,一刻的疏忽,他们就可能面临危险。每一位患儿的诊治,都要耗费医护人员的巨大心血。从方案制定、用药剂量,再到护理,每个环节来不得半点马虎,医护人员的精神无时无刻不保持着高度集中。但是,每当看到患儿逐渐绽开的微笑和炯炯有神的眼睛,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梁宇峰表示。
未来林芝市人民医院将继续加强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体系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儿童及新生儿危重症救治技术体系,建设快速、可及的儿童及新生儿分诊、转运网络,建立完善的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质控体系,确保每一位儿童及新生儿的健康。
05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
为守护生命建立最初防线
从古至今,每一次新生命的诞生,总是伴随着产妇的生命危险。尽管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发展,这种危机越来越少,但却依然客观存在。建立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就是要为守护生命建立最初的防线。
2022年4月,一名藏族产妇在林芝市人民医院剖宫产后出现失血性休克,面对缺血、缺药、产妇生命濒危、手术风险高的紧急情况,妇产科医疗援藏专家黄赟博医生紧急连线“大后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通过远程会诊、手术视频指导,成功抢救该产妇,并且为产妇保留了子宫。
在余凡、贾晓江、黄赟博等医疗援藏专家的帮扶下,林芝市人民医院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稳步推进,举办林芝市危重症孕产妇救治培训班、妇产科诊治实用技术学习班,完善相关制度、流程规范设置,规范危急重症救治及转诊流程,开设高危产科门诊、助产士门诊,通过远程会诊、技术指导、讲座培训、微信群学习等多种形式提高救治中心医护团队业务能力和水平,改善母婴结局,提高母亲和婴幼儿的生存率。
2021年10月,林芝市人民医院受市卫生健康委委托,开展第二批基层产科医生培训班,共接收了来自波密、察隅、墨脱以及朗县的四名基层妇产科医生。妇产科医疗援藏专家黄赟博根据规范化培训的经验,从生理产科到病理产科,从孕期管理到疾病诊疗,基础理论结合临床实操,对学员进行“手把手”的教学,将产钳助产、臀位助产、肩难产处理、宫腔填塞、剖宫产手术止血等技术全面教授,切实提升基层妇产科医生的技术水平。
“危重孕产妇救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多学科合力配合。下一步,我们将开设孕产期心理测评、睡眠指导、营养咨询等门诊,改进产房流程,夯实优质护理服务,提高人文助产技术,落实无痛分娩、自由体位待产、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EENC)、产后出血观察等措施,加强孕产期健康教育,从孕期到产时到产后进行连续性全程管理,保障产妇生产安全,预防和降低危急重症孕产妇的发生。”黄赟博说道。
“中心”不是一个科室,不是一栋建筑,更不是引进几台先进设备,而是一种发展理念,一种医疗体系,一种优化梳理医疗流程后,整合各科室资源,实现统筹配合、同步开展医疗工作的新模式。林芝市人民医院通过推进“五大中心”建设,打破以往单一科室救治模式,将院前急救120、急诊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儿科、骨科、普外科、妇产科、康复科、功能科、检验科和放射科等整合联动,着力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综合诊疗服务。
优先检查、优先诊疗、后付费,进行快速救治,这是“五大中心”共有的特征。这大大缩短了病人检查及分诊时间,提高了救治效率,降低了病人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西藏自治区部门网站